中证网
返回首页

关于提振消费、扩大内需,专家这么说

2月25日,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行第182期“经济每月谈”,本期主题为“大力提振消费 有效扩大内需”。多位财经专家在会上分享了最新观点。

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、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一鸣:

王一鸣认为,应从五方面提振消费。一是要在提振消费上更加积极有为。预计今年将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,加大财政支出强度,确保对内需有比较大的拉动效应。在这个前提下,调整财政支出结构,更加注重惠民生扩消费,将部分过去按惯例用于投资的资金转用于惠民生扩消费,增强对消费的拉动作用。货币政策方面,可以研究提振消费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与包括财政工具在内的其他工具更好地搭配。

二是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。近年来商品消费相对饱和,服务消费持续稳定增长,消费者对服务消费的需求提高。现在服务消费供给比较单一,难以适应多样化的服务消费需求。建议下一步适度放宽市场准入、放松价格管制,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服务消费领域;理顺服务价格,增加差异化的服务供给,满足中高收入群体多样化的服务消费需求。

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,中央财政适当予以补助,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,助力提振消费。

四是增强年轻群体消费活力。“90后”“00后”群体是催生消费创新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的重要力量。

五是促进形成消费与投资的互动机制。消费与投资是相互促进的,增加有效投资能够创造就业机会,提高就业人员收入和消费能力。当前要发挥投资作用,特别是支持科创、新基建、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资,撬动更广泛的社会资本参与,以及加强民生领域薄弱环节的投资。增加与消费结构升级相适配的项目投资,激发投资和消费的联动效应,通过投资更好地扩大消费。

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:

张斌认为,应更多开展提升消费、改善民生福利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,包括旧房改造,建设图书馆、医院、体育场馆、地下网管等。这些投资既改善民生福利,又能带动收入和消费增加。

在供给端和产业端,三次产业结构应该更平衡地增长。这样,在初次收入分配环节中,劳动者就能获取更高的报酬。同时,在服务消费供给层面,医疗养老等领域有较大增长潜力。

京东集团副总裁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:

沈建光认为,服务消费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,特别是教育、养老方面。

以旧换新政策需要持续,在短期内可以促进消费。
中证网声明: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中国证券报·中证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、中证网。中国证券报·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,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、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
中证金牛座
更多精彩内容,请打开APP阅读
立即打开